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牽頭創制的智能化零破損氣吸循環式糧食烘干機,已在河北邢臺、寧夏石嘴山、山西太原等地投入使用。這款新型烘干機在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糧食烘干零破損、智能化與綠色低碳的目標,其烘干效率提升了 50%,糧食破損率從傳統烘干方式的 2%—5%降低至 0.1%以下。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烘干過程中一直存在糧食破損率偏高的問題。傳統烘干設備多采用機械攪輪提升糧食,機械結構在運轉時易對糧食造成磨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立足減損端保障糧食安全,經過多年研究,創新提出氣吸提升糧食技術,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極大地保證了糧食烘干品質。
這款智能化零破損氣吸循環式糧食烘干機在技術上具有顯著優勢。其烘干效率大幅提升的關鍵在于烘干全程使用熱風,與傳統烘干機技術相比,氣吸技術使熱風與糧食的接觸范圍提高了 1 倍。該設備采用二次干燥模式,糧食提升過程分為提升過程初級干燥和進倉二次干燥兩個階段。團隊還創新設計了內外筒結構的全覆蓋技術,內筒作為熱風室,讓提升后的熱風進入;內外筒之間是干燥室,熱風可自內向外穿過糧層熱交換后排出機外,實現了熱風梯級高效利用。
不僅如此,該烘干機還具備自然風風干功能。當自然環境溫度高于 30 攝氏度,濕度低于 40% 時,所有糧食和油料作物各種種子均可自然風干,與傳統烘干機相比,能耗降低了 40% 以上。同時,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配備智能控制和監測系統,可實現烘干操作的智能控制,實時監測溫度、水分,極大提高了烘干精度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裝備的適用范圍極為廣泛,既可烘干水稻、小麥、玉米、谷子、高粱等大宗糧食作物,還能烘干油菜籽、葵花籽、花生果、油茶果等經濟作物,有效提高了烘干機全年使用效率,為農戶和糧食加工企業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每烘干班次只需 1 人操作,降低了人工成本,進一步提升了其市場競爭力。
智能化零破損氣吸循環式糧食烘干機的投入使用,是我國糧食烘干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革新。隨著這款設備的逐步推廣,將有力推動我國糧食烘干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提升糧食品質發揮重要作用。